报告题目:胶体碲化汞量子点红外探测器
报 告 人:陈孟瑜 副研究员 (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报告时间:2021年11月4日(周四)上午 11:00—12:00
报告地点:物理学院 新楼五楼多功能厅
报告摘要:
红外探测技术在通讯医疗,夜视传感和化学分析等领域都有着重要应用。现有主流红外探测基于外延生长的无机半导体材料,其生长过程耗时耗能,感光面积有限,对衬底要求高。利用化学合成方法,可制备带隙从近红外到中远红外连续可调的胶体碲化汞量子点,其低温液相处理工艺和规模化生产以及柔性衬底相容,有望为下一代低成本高性能红外探测设备带来革新。
报告总结了过去数年本人在碲化汞量子点红外探测器的研究成果。我们使用喷涂工艺制备了具有高速响应的碲化汞量子点光电导型近红外探测器,并深入分析其机制。我们亦首次提出将金纳米棒嵌入碲化汞量子点体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实现了高达240%的红外电流表面等离增强。此后,通过合成和器件结构改善,我们成功制备了室温下具有明显栅极电压控制的碲化汞量子点光电场效应管探测器,在2 µm以上波段获得探测度超过1010琼斯的探测器,并成功将该器件应用于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灵敏检测设备中。通过和有机半导体形成复合体异质结结构,该器件的室温下探测度可进一步提升至1011 琼斯和1.5微秒响应时间,其性能可媲美在同波段工作的商用铟镓砷探测器。另外,我们亦首次尝试将碲化汞量子点和表面等离子体−硅光波导相结合,实现了在2300纳米波段工作的低噪声芯片集成型红外探测器。我们的工作立足于产业化拓展的合成和制备手段,为胶体碲化汞量子点红外探测器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报告人简介:
陈孟瑜副研究员,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师从赵铌教授。2020年起任教于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微电子和集成电路系。主要从事基于胶体量子点和钙钛矿材料的新型光电器件的制备及标准,以及表面等离子体微纳结构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等相关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 Advance Science, Advance Functional Materials, ACS Nano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等多项课题。
邀请人:林乾乾 教授